基础医学

  • 褪黑激素对慢性应激性抑郁症大鼠前脑皮质BDNF,TrkB表达及认知行为的影响

    张大鹏;许豪勤;陈艳;许庆;张晔;徐金;周志强;刘益仁;狄荣科;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应激对大鼠认知行为的变化和前脑皮质BDNF,TrkB表达的影响,探讨褪黑激素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褪黑激素治疗Ⅰ~Ⅲ组,每组12只。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和孤养方法制作抑郁症模型,腹腔注射褪黑激素加以干预,以"T"型迷宫试验和开场试验观察实验前后动物学习记忆能力和探究行为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前脑皮质BDNF,TrkB的表达。结果:应激刺激后,"T"型迷宫试验中模型对照组的错误次数多于空白对照组(P<0.01)和褪黑激素治疗组(P<0.01),开场试验中模型对照组的水平和直立活动次数少于空白对照组(P<0.01)和褪黑激素治疗组(P<0.01/P<0.05)。前脑各层面皮质均可见到BDNF,TrkB染色阳性细胞,模型对照组阳性细胞及其灰度少于空白对照组和褪黑激素治疗组(P<0.05/P<0.01),褪黑激素治疗组则多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褪黑激素能有效地促进前脑皮质神经元表达BDNF,TrkB,推测褪黑激素可能通过增强神经营养素,从而起到抑制抑郁症发作的作用。

    2009年01期 v.18;No.85 1-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92 ]
  • 嗅鞘细胞移植后脊髓半横断大鼠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FGF-2表达的变化

    毕文杰;章为;王廷华;朱振东;王健;马玉琼;郑翔;周雪;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移植到损伤的脊髓后,能否分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以及能否引起脊髓组织内CNTF和FGF-2表达的变化及脊髓的细胞有何数量改变。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嗅球嗅鞘细胞,通过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其CNTF和FGF-2的表达。将嗅鞘细胞移植入脊髓半横断SD大鼠,观察术后7天和21天嗅鞘细胞在脊髓内的存活情况,并对脊髓组织切片进行CNTF和FGF-2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计数阳性细胞并计算阳性面积百分比。结果:嗅鞘细胞在体外培养和移植后都能表达CNTF和FGF-2。同未移植组对比,移植组脊髓CNTF和FGF-2表达明显增强(P<0.05),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数量增加(P<0.05),星型胶质细胞数量无明显改变。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入损伤的脊髓后能分泌CNTF和FGF-2,并使脊髓组织内CNTF和FGF-2的表达增加,引起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数量增加。

    2009年01期 v.18;No.85 5-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4 ]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CX3CR1趋化因子受体mRNA的表达

    李遇梅;姚煦;陈敏;李安生;高建明;杨桂兰;陈志强;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3CR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3例确诊的SLE患者和30例正常人的PBMC,提取RNA。应用RT-PCR方法检测CX3CR1mRNA表达水平,并与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作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①CX3CR1 mRNA在PBMC中的表达水平,活动期(3.735±0.557)与非活动期(0.530±0.04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6,P=0.01);非活动期与对照组(0.146±0.02)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1,P=0.000);患者组(2.819±1.347)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1,P=0.000)。②SLE患者组CX3CR1 mRNA水平与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呈正相关(r=0.445,t=4.523,P<0.001)。③不具有血管炎、肌炎、肾损及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与具有上述相应临床特征的患者比较,CX3CR mRNA表达水平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X3CR1mRNA表达水平在活动期SLE比非活动期增高,与疾病的活动性(SLEDAI)呈正相关。CX3CR1可能反映疾病的活动性、参与特异器官受累的发生。

    2009年01期 v.18;No.85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4 ]
  • PTD-eGFP-△E250 mFoxp3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穿膜能力鉴定

    蔺昕;宗扬勇;许逊;田雨香;陈勋;舒新军;夏圣;王胜军;许化溪;邵启祥;

    目的:构建、表达并纯化含有蛋白转导结构域(protein transduction domain,PTD)、eGFP的小鼠Foxp3突变体(PTD-eGFP-△E250 mFoxp3)融合蛋白,为研究小鼠Foxp3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重叠延伸PCR方法构建pET28a-PTD-eGFP-△E250 mFoxp3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埃希菌Rosetta(DE3)中表达此融合蛋白,经Ni2+柱纯化,通过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穿膜效率。结果:成功构建了pET28a-PTD-eGFP-△E250 mFoxp3原核表达载体,并表达和纯化了PTD-eGFP-△E250 mFoxp3融合蛋白,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融合蛋白能很好地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并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结论:成功制备了具有穿膜活性的PTD-eGFP-△E250 mFoxp3融合蛋白,为更好地研究小鼠Foxp3的功能与特性奠定了实验基础。

    2009年01期 v.18;No.85 14-18+2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7 ]
  • C-反应蛋白基因启动子T-757C多态性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关系

    戚猛;何国平;高磊;沈丹丹;金鸣锋;张寄南;

    目的:探讨中国苏皖地区汉族人群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基因启动子T-757C多态性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的可能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165例UAP患者(病例组)和282例非冠心病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检测CRP基因T-757C多态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AP组的TT,TC和CC基因型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等位基因频率在UAP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7.6%和79.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基因T-757C多态性与UAP的发生无显著性关联(P>0.05)。结论:在中国苏皖地区汉族人群中,CRP基因启动子T-757C多态性与UAP无显著相关性。

    2009年01期 v.18;No.85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1 ]
  • 糖耐量减退患者餐后三酰甘油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杨玲;陈军建;王东;徐萍;

    目的:探讨空腹三酰甘油(TG)正常(TG<1.7 mmol/L)的糖耐量减退(IGT)患者脂肪餐后TG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31例作为对照组(NC组),45例IGT患者为糖耐量减退组(IGT组),通过脂肪餐负荷试验对两组进行餐后TG代谢的研究。按脂肪餐后4 h TG水平将IGT组分为餐后正常组(PNTG组)和餐后增高组(PHTG组),使用彩超仪检测所有受试者颈动脉内膜厚度(CIMT)从而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对照组和IGT组餐后TG都有所升高,峰值在餐后4 h。IGT组曲线下三酰甘油面积(TG-AUC)和餐后4 hTG水平的相关性最显著(P<0.05)。PHTG组、PNTG组和对照组CIMT分别为(1.02±0.43)mm,(0.71±0.20)mm和(0.73±0.22)mm,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为81.4%,50.6%和45.3%,PHTG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PNTG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以CIMT为因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相关分析,发现CIMT与体质量指数(BMI)、年龄(AGE)、收缩压(SBP),TG-AUC,TG4 h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8,0.311,0.352,0.497,0.482,P<0.05。结论:IGT患者餐后4 h的TG水平异常先于空腹TG异常,其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性,故应常规检测IGT患者的餐后TG和CIMT。

    2009年01期 v.18;No.85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5 ]
  • 血必净对大鼠外伤性脑损伤后血清S100B和IL-6水平的影响

    袁雪松;卞晓星;戚传平;

    目的:探讨血必净对大鼠外伤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将4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血必净治疗组、胞二磷胆碱治疗组和生理盐水组。采用改进的Feeney氏法制作大鼠自由落体脑创伤模型。伤后第6小时、第24小时、第3天、第5天、第7天断尾采血,运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各组治疗后血清中S100B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 in-6,IL-6)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必净治疗组、胞二磷胆碱治疗组和生理盐水组血清中S100B蛋白和IL-6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01);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血必净治疗组和胞二磷胆碱治疗组血清中S100B蛋白和IL-6的含量显著降低(P<0.001);与胞二磷胆碱治疗组相比,血必净治疗组血清中S100B蛋白和IL-6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必净可能通过抑制脑外伤后S100B和IL-6的合成与分泌,降低全身和局部的炎症反应程度,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2009年01期 v.18;No.85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19 ]
  • 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增殖及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姚红波;李永金;陶燕;黄晓佳;陈永昌;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及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胃癌细胞株SGC-7901,采用MTT法检测阿司匹林在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下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NF-κB p65表达的影响。结果:MTT结果显示,在0.1~10 mmol/L浓度区间内,随浓度增加和时间的延长,阿司匹林对SGC-7901细胞的抑制率逐渐增加。SGC-7901细胞经10 mmol/L阿司匹林作用6 h和12 h后,细胞发生凋亡。随着阿司匹林作用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胃癌细胞NF-κB p65的表达逐渐降低。结论: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与阿司匹林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胃癌细胞NF-κB p65的表达而使细胞发生凋亡有关。

    2009年01期 v.18;No.85 39-4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4 ]
  • 不同周龄NZBW F1鼠肾脏损害及脾淋巴细胞活化和凋亡的比较

    宋晓丽;李晶;裘影影;殷玉俊;尤海燕;芮金兵;尹筱莹;

    目的:比较24周龄和32周龄NZBW F1鼠肾脏损害及脾淋巴细胞活化、凋亡的不同。方法:随机将NZBW F1鼠分为两组:24周龄组和32周龄组。用考马斯亮蓝法每周检测小鼠24 h尿蛋白量。分别在24周龄和32周龄时取小鼠肾脏组织切片PAS染色观察病理。取脾脏分离淋巴细胞,分别在刀豆球蛋白A(ConA)和脂多糖(LPS)刺激下,流式细胞仪检测T,B淋巴细胞的CD69,CD28和CD86的表达和T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24周龄组NZBW F1鼠T细胞CD69,CD28表达及B细胞CD69表达均高于32周龄鼠,CD86无明显变化,T细胞凋亡率下降。32周龄组时24 h尿蛋白量明显增加,肾脏损害较24周龄组严重。结论:24周龄组与32周龄组NZBW F1鼠相比,淋巴细胞活化增加,凋亡减少,而32周龄组肾脏损害严重,这与其自发病程有关。

    2009年01期 v.18;No.85 43-45+4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7 ]
  • VEGF单克隆抗体对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的影响

    杨家红;谢嵘;王莹;范昕;

    目的:从胰腺腺泡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在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钳闭大鼠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制备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应用细胞凋亡原位标记法(TUNEL)、免疫组化技术等检测VEGF单克隆抗体干预后对胰腺细胞凋亡及Bax,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干预组15,30,60 min胰腺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正常胰腺组织未见凋亡调控基因Bcl-2的表达,VEGF单克隆抗体干预后15,30,60 min胰腺细胞Bcl-2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正常胰腺组织见较弱的凋亡调控基因Bax的表达,而VEGF单克隆抗体干预后15,30,60 min胰腺细胞Bax染色阳性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结论:VEGF单克隆抗体能够通过抑制胰腺腺泡细胞的过度凋亡减轻胰腺炎的严重程度,该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抗凋亡Bcl-2基因表达,抑制促进凋亡基因Bax表达来实现的。

    2009年01期 v.18;No.85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6 ]
  • 茶多酚对麻醉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汪华君;黄新建;

    目的:观察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对麻醉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麻醉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NS),TP低剂量组(25 mg/kg),TP中剂量组(50 mg/kg)和TP高剂量组(100 mg/kg);用在体心脏法测定心功能参数: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心室压力的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心排出量(CO)。结果:TP低剂量静脉给药可以显著提高麻醉大鼠的LVSP,±dp/dtmax,CO;TP中剂量和高剂量静脉给药可明显降低麻醉大鼠LVSP,±dp/dtmax,CO。结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加,TP静脉给药对麻醉大鼠心功能的影响由强心转为抑制作用。

    2009年01期 v.18;No.85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0 ]
  •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血管生成素-1基因治疗下肢缺血的实验观察

    陶政;徐三荣;刘文新;陈保定;

    目的:探讨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治疗兔下肢缺血的可行性。方法:将15只大白兔左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切断结扎后随机分成3组:介导组采用局部注射pEGFP/Ang-1质粒与超声微泡造影剂的混合物并用超声照射;非介导组局部直接注射pEGFP/Ang-1质粒;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治疗4周后进行血管造影,了解侧支循环和新生血管情况。结果:在侧支循环建立和新生血管方面,介导组较多,非介导组其次,对照组较少。结论:用超声微泡介导的Ang-1基因转染,可促进缺血骨骼肌的血管新生和侧支循环建立,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2009年01期 v.18;No.85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0 ]

检验医学

  • 死亡相关蛋白激酶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特异性PCR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王雅丽;姚冬明;林江;钱军;许文荣;钱震;朱照辉;肖高飞;吴朝阳;蒋鹏程;

    目的:建立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检测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方法:设计针对DAPK基因启动子的MSP引物,建立MSP检测体系对甲基化阳性模板进行检测,评价其特异性、重复性和灵敏性,并经测序鉴定。结果:所建立的甲基化MSP方法仅能扩增出甲基化阳性模板,不能扩增出未甲基化阳性模板和未硫化处理的DNA模板;对不同梯度稀释的甲基化阳性模板进行检测,其最大敏感性可达2%;在不同时间进行甲基化MSP检测的结果均一致。结论:成功建立的DAP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MSP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可用于肿瘤标本的批量检测。

    2009年01期 v.18;No.85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4 ]
  • hGITR_(aa1-165)-IgG1Fc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表达

    崔大伟;王胜军;陈君;仝佳;陈建国;王海生;杨先知;史烨;许化溪;邵启祥;

    目的:构建含有人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ITR)胞外段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hGITRaa1-165-IgG1Fc-pcDNA3.1(+),检测hGITRaa1-165-IgG1Fc融合蛋白在真核细胞COS-7中的表达。方法:以pGEMT-GITR质粒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人GITR胞外段的基因hGITRaa1-165,将该目的基因连接至IgG1Fc-pcDNA3.1(+)质粒,构建hGITRaa1-165-IgG1Fc-pcDNA3.1(+)真核表达质粒。将该重组质粒采用脂质体法转染COS-7细胞,通过SDS-PAGE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GITRaa1-165-IgG1Fc融合蛋白在真核细胞COS-7中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质粒hGI-TRaa1-165-IgG1Fc-pcDNA3.1(+),并在其转染的COS-7细胞培养上清中检测到hGITRaa1-165-IgG1Fc融合蛋白的表达。结论:成功表达hGITRaa1-165-IgG1Fc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GITR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2009年01期 v.18;No.85 31-34+3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5 ]
  • 真核表达质粒pIRES_2-eGFP-Annexin A2的构建及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

    李娜;周红;俞颖;王婷;黄宏亮;石文霞;王海波;

    目的:构建含有人Annexin A2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IRES2-eGFP-Annexin A2,并在真核细胞293T中表达。方法:将质粒pCMV5-Annexin A2上Annexin A2基因酶切后与真核表达质粒pIRES2-eGFP连接,酶切鉴定及测序正确后,脂质体介导法转染293T细胞,荧光定量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其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构建的质粒pIRES2-eGFP-Annexin A2转染293T细胞后,目的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结论:成功构建pIRES2-eGFP-Annexin A2质粒并表达蛋白,为研究Annexin A2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2009年01期 v.18;No.85 46-4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7 ]

临床医学

  • 左卡尼汀对扩张型心肌病的代谢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陶志强;高想;姜卫东;倪卫兵;张锋莉;

    目的:研究左卡尼汀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代谢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扩张型心肌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3.0 g/d。两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超声心动图、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和乳酸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3.08%,对照组显效率58.33%,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缩小,左心室心肌质量(LVMW)减轻,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ΔT%)上升,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血清FFA和乳酸浓度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和P<0.05),而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左卡尼汀能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从而改善心功能。

    2009年01期 v.18;No.85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76 ]
  •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李卫东;张国辉;鲍中华;真亚;郭俊芳;张建;陈蓉;王建平;尹春阳;王成华;陶艾彬;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68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PCI+替罗非班,28例)和对照组(PCI,40例),均于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PCI术前服用氯吡格雷300~600 mg,阿司匹林300 mg,术后各75 mg.d-1,PCI术中均给予肝素8 000~10 000 U。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脉内注入盐酸替罗非班10μg.kg-1,静脉维持量0.15μg.kg-1.min-124~36 h。观察两组PCI术后即刻梗死相关血管(IRA)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血流情况,术后30天内出血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TIMI 3级血流96.4%(27/28),对照组82.5%(33/40)(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替罗非班组7.1%(2/28),对照组17.5%(7/40)(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2009年01期 v.18;No.85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15 ]
  • 组织芯片技术探讨ERK1和p16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钟安菁;吴建农;俞薇薇;

    目的: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RK1)与p16在胃肠间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两种蛋白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40例胃肠间质瘤和40例正常对照组中ERK1和p16的表达情况。结果:ERK1在胃肠间质瘤组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而p16表达情况相反(P<0.032);未发现ERK1与p16之间有明确相关关系。结论:ERK1与p16可能参与了胃肠间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组织芯片技术可用于大规模高效检测临床样本,具快速、方便、经济、准确的特点。

    2009年01期 v.18;No.85 67-7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1 ]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160例治疗方法探讨

    朱清;张海鸣;

    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方法和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胆源性胰腺炎160例,其中轻症非梗阻型34例、轻症梗阻型62例、重症非梗阻型34例、重症梗阻型30例,对比不同治疗方法下各型患者的死亡率、功能不全脏器数。结果:在轻症非梗阻型、轻症梗阻型病例中,不同治疗方法间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非梗阻型34例中,早期手术死亡率、功能不全脏器数和非手术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梗阻型30例中,早期手术死亡率和非手术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应分型而治。轻症非梗阻型,非手术治疗效果好;轻症梗阻型,一般采取保守治疗,然后择期手术治疗;重症非梗阻型,先积极保守治疗,再根据胰腺坏死是否感染决定是否手术;重症梗阻型,先行短期(24~72小时)积极的非手术治疗,若胆道梗阻未解除,则急诊手术解除胆道梗阻。

    2009年01期 v.18;No.85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8 ]
  •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180例临床报告

    蔡飞;李刚;吴立群;顾刚;胡文英;

    目的:评价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观察180例AMI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随访1年。结果: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速、室颤患者,首剂3~5 mg/kg胺碘酮10 min内静脉注射;再以1~1.5 mg/min维持,室速均被有效终止。以200 mg/d胺碘酮作为长期维持量能有效控制室性期前收缩。结论:采用胺碘酮治疗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满意,安全可靠。

    2009年01期 v.18;No.85 74-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73 ]

经验技术交流

病例报告

述评与综述